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

新闻动态

媒体报道 | 《青岛日报》头版:青源峰达太赫兹谋篇抢占“未来”赛道

发布时间:2025-09-22 17:00:00 | 点击:

微信图片_2025-09-24_090157_886.png

当太赫兹技术让近百米长的风电叶片检测从耗时10小时缩短到一小时以内——于青岛而言,这创新场景已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片段,而是这座城市抢占未来产业赛道的生动注脚。


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“窗口期”,未来产业早已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“胜负手”。当前,青岛正全力构建“10+1”创新型产业体系,其中,“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”被设定为主攻重点产业方向之一。通过印发《青岛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未来产业行动方案》),青岛明确优先发展太赫兹等未来产业,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。

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,青岛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,为培育新质生产力、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。这背后,是一座城市对产业变革趋势的深刻洞察——以未来产业之“进”,破传统发展之“局”;以创新驱动之“力”,谋城市竞争之“篇”。


新赛场


全球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重塑产业格局。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空天科技等前沿技术如同催化剂,不断催生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。在这场滚滚向前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中,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主要城市角力的新赛场。

放眼全国,这场“未来之战”早已打响。北京通过出台相关政策,在全球热点的前沿技术领域“抢跑”卡位相关赛道;深圳则以市场为导向,推动未来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形成“技术研发—成果转化—产业落地”的闭环……这些城市的实践证明,未来产业不仅是“高精尖”的代名词,更是城市实现能级跃升的“关键变量”

对于青岛而言,发展未来产业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“必然选择”,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“战略突围”。从产业结构上看,青岛传统制造业占比仍较高,纺织、化工等产业面临升级突维的压力,亟须培育新的增长极;从未来着眼,青岛拥有崂山实验室、国家深海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,涉海院士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,在海洋科技、深海开发等领域具备先天优势,这些科研“家底”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回溯青岛未来产业的探索轨迹,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节拍上。从深海开发专题会议上青岛科研院所与央企的“头脑风暴”,到《未来产业行动方案》的正式出台;从太赫兹产业创新联合体的组建,到“星海互联”工程在海洋上空搭建“天网”,青岛的未来产业探索正从零散的“点状突破”升级为系统的“矩阵推进”。

这种系统谋篇,不是简单的项目布局,而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与升华。以几个现实场景的突破为例,家电产业需攻关智能芯片等核心技术,化工产业要向绿色低碳转型,海洋工程装备需向深海、远海延伸……面对这些需求,青岛依托颠覆性技术布局未来产业,以太赫兹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检测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未来产业不仅本身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,也是更新传统产业的关键一招,让青岛在产业迭代中既能守住“基本盘”,也能打开“新空间”。


新赛道


立足自身优势、瞄准国际前沿,青岛通过《未来产业行动方案》勾勒出“8+X”未来产业创新体系,八大细分赛道既紧扣国家战略,又贴合城市实际,形成了“海洋特色突出、多领域协同发展”的格局。这不是简单的“赛道堆砌”,而是基于城市基因的“精准卡位”。

太赫兹技术与先进半导体材料,则是青岛未来产业的“硬核担当”。眼下,青源峰达的太赫兹检测设备不仅实现了100%国产化,还牵头完善着太赫兹产业的创新生态,通过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,太赫兹技术正加速向医疗、安检等领域渗透
……

八大优先发展的未来产业细分赛道,如同八支“劲旅”,共同构成了青岛未来产业的“主力军”。它们既各有侧重,又相互支撑,再加上“X”——正在谋篇布局的一批充满潜力的未来交叉前沿领域细分赛道,青岛在起步阶段就形成了“多点开花、协同发展”的良好态势。


新赛力


沿着新赛道征战新赛场,需要新赛力领航。《未来产业行动方案》的出台,像一把精准的“钥匙”,打开了青岛未来产业系统化发展的大门。这份方案不是凭空而来的“纸面文章”,而是踩着城市发展的节拍、贴着产业需求的脉搏制定的。在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”这盘大棋中通盘考虑,青岛市科技局深入高校院所、企业车间调研,征求了多个部门、区市的意见,才最终形成这份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操温度的“行动指南”。

方案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“模糊的未来”变成了“清晰的目标”。到2027年,青岛要布局10家左右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突破50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30家高成长企业打造30个应用场景……这些量化指标都是基于青岛现有产业基础,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目标。比如要突破的50项技术,就瞄准了八个赛道的核心需求,力图每一项都对应着产业链的升级需要;要建的4个未来产业专业园区,也不是盲目圈地,而是结合各个区域的科研和产业基础,让创新要素能真正聚起来、活起来。

在具体举措上,青岛的布局透着一股“务实劲儿”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的“根”,因此提出每年布局10项以上颠覆性技术攻关,并推行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等机制,让有能力的企业、团队都能上来“露一手”;成果转化难是“拦路虎”,于是大力推进建设概念验证平台、中试平台,培养技术经纪人,帮实验室里的“图纸”变成车间里的“产品”;企业是产业的“主角”,便鼓励高校人才创业、引进补链强链企业,还支持建未来产业科技园,给企业搭好成长的“戏台”。

当然,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,都不能只盯着“技术”,还要想着“生态”缺人才?青岛计划引进战略科学家,同时建设未来技术学院,给青年人才搭建成长通道。缺资金?青岛正在研究成立未来产业基金,探索“拨投结合”等模式,让资本愿意投、敢投硬科技。缺场景?青岛鼓励国企开放应用场景,定期发布示范清单,让新技术有地方“试身手”。还有数据共享、国际合作这些“软环境”,青岛也都考虑到了:要建海洋大数据平台,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等国家和地区科技交流,为未来产业铺好“阳关道”。

顶层设计先行,青岛的《未来产业行动方案》等谋篇布局,为未来产业量身定制了“成长手册”,既指明了方向,又擘画了路径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青岛的未来产业会从“幼苗”长成“大树”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支柱。在全球未来产业的竞争中,这座城市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奔跑!

本文节选自:《青岛日报》

微信图片_2025-09-24_082227_913.png

PRODUCTS

产品中心

Solution

解决方案

值得尊重的企业,受人欢迎的伙伴

我们为每一份真诚的合作而感到自豪